债券看“旧”还是看“新”?

分类一的子分类2 71

年初deepseek的出现,引发了近期港股和a股科技股的牛市,更重要的是引发了全球对中国科技发展的信心,并引发全球资金对中国资产的重估。伴随着各种基于deepseek的运用的展开,科技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也会更为明显。

A股的含科技量逐步提高,每一次科技里程碑式的发展对上市公司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做股票的人对科技的关注是比较多的。相对于做股票的人,做债券的人对科技本身,对科技发展对经济的影响,科技对债券市场的影响等问题的关注度都不够。

债券看“旧”还是看“新”?

第一,如果我们简单的把经济分成先进生产力和落后生产力,那么债券更关注落后生产力链条上的变化。债券从业人员过去的分析宏观经济的框架还是围绕传统行业展开,对房地产,钢铁,基建的关注度要明显超过对科技的关注度。最近几年一直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但债券市场较为普遍的说法是“新质生产力意味着债券利率越来越低”,“房地产不起来,债券利率不起来”。作为债券从业者,如何从一辆落后生产力的车上下来,到先进生产力车上去,是需要认真考虑的。

第二,科技发展或者我们聚焦到人工智能,如何促进经济?人工智能促进经济是多维度的,包括下面多个方面:

生产效率提升,降低运营成本。

推动产业变革,催生新的产业,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同时也会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服务业的智能化。

AI可能减少部分低技能岗位,但也会创造新的高技能岗位。

AI推动经济增长从依赖资本和劳动力转向依赖技术和创新,并影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制定;也会影响金融监管的框架。

AI可能重塑国家间的竞争力,促进国际贸易与投资,并最终改变全球经济格局。

毫无疑问,科技发展能更快的推动经济的发展,只是这种模式和过去传统的模式有较大的差别。从数据看,这几年具备更高科技的新兴产业对GDP的贡献度也在持续上升。

传统行业也好,新兴产业也罢,最终都是满足人的吃穿住用行和更高层次的需求。只是科技和传统行业的差异在于: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发展,传统行业已经饱含,是需求决定供给。在需求有限的情况下,供给过多就容易形成局部通缩的压力,所以需要做供给端改革。但科技则可以形成供给创造需求,伴随着科技的每一次发展,需求会被挖掘和激发。从现实的情况看,2012年以后,美股中的科技股明显跑过其他股票。核心就在于科技形成了新的生产力,并推动了实体经济和企业利润的扩张。

当然,传统行业和科技也并非完全对立:科技发展--》推动经济改善--》企业利润改善,居民收入改善,激发更进一步的需求--》改善传统行业。这可能是未来科技对传统行业的推动路径。

第三,回到金融市场,科技股的牛市已经展开,债券从业人员对此似乎准备不足。从海外历史看,美国科技股的牛市会对债券形成冲击。逻辑上讲,美国的经济更依赖科技。科技进步的阶段,经济表现较好,国债利率也相应出现反弹。但是从中国金融市场历史看,2019年-2021年a股的科技股牛市对债券的影响较小。

需要关注的是,目前a股的科技含量要高于此前任何阶段。从中证A500和沪深300对比看,共有234只共有成分股:A500指数特有的266只成分股占比22%,主要分布在工业、信息技术、原材料、通信服务、可选消费和医药行业。沪深300特有的66只成分股权重占比13%,主要分布在金融行业。A500相比沪深300明显低配金融和主要消费行业,更多配置 “新质生产力”相关行业。因此今年以来,中证A500走势也强于沪深300。现在a股的科技含量是明显提高,而科技股的牛市如果持续下去,意味着a股的整体走势也会强于以往。

因此,如果本轮科技股的牛市延续,债券如何反应和应对,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25年需要看股做债。更关键的是,科技股的牛市具有高波动的特征,并且不如传统行业的牛市那么容易跟踪,这使得债券投资交易面临更多债券从业人员所不了解的领域带来的不确定性。

第四,如果本轮科技发展,是否未来出台刺激政策的空间变小?这是有可能的。逻辑上讲,传统行业对资金的需求大,所以过去很多年,刺激传统行业就需要放水,而且只要放水,效果都还可以。科技发展,当然也需要流动性支持,但仅仅放水是不够的。如果本轮deepseek带来的科技发展能够进一步拓展和运用到实体经济,确实会导致未来出台进一步财政刺激和货币政策刺激的空间降低。此外,如果特朗普随后的政策释放节奏较慢,我们对应出牌的节奏也会放慢和有所保留。 

如果刺激政策放缓,如何影响债券?这就要从现在的债券利率考虑,债券市场对财政刺激和货币政策刺激的空间反应是否已经过度。目前利率处于历史低位,曲线较OMO利率明显倒挂,这说明目前债券市场对货币政策放松的透支程度远高于对财政放松的透支。如果债券市场更在意财政放松的空间,理论上,债券利率应该更高才对。

综合上述的分析,我们认为债券市场从业人员更偏好看“旧”(传统行业),而对“新”(新质生产力)的力量关注度不够。对科技股的牛市如何影响债券市场也准备不足。这可能是25年债券市场面临的最大的潜在风险和挑战。

(转自:债文新说)

标签: